技师院的7名学生正在研究这个问题,并有了初步答案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而女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又更大些,这是为什么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的7名大学生试图打开这个问号,他们经过几个月的调查与分析,找到了初步答案。目前,他们正在把这个课题深入地做下去,开学后将在学校公布他们的成果。
调查已经数月
几天前,技师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大二的陈岑同学把他们课题组一篇题为《当代女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研究》的调查报告发到了记者的邮箱。几经周折,记者昨天拨通了陈岑在南京家中的电话,与她聊起了这个课题和他们的课题组。
陈岑说,课题组共有7名同学,除了她外,分别是盛珊、林佳燕、姚佳、江岑、夏添和陈斌。“4女3男,毕竟男女生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有利于从多角度分析、讨论问题。而且男女生完成不同的任务,各尽其能吧。”
调查从今年3月就开始了,当时正是今年毕业的学姐忙于找工作的时候。同学们发出去了170张问卷,回收了146份。虽说调查范围只是在自己的学校,但调查所抽取的专业有小学教育、英语、计算机、机械、电子信息、电子商务、艺术、财会等10多个,其中88人为农村同学,占56.5%,来自城市的同学有58人,占43.5%;独生子女有83人,占60.3%,非独生子女有63人,占39.7%;民办有43人,占30.3%,公办有103人,占69.7%。“我们认为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陈岑说,“我们设计了23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从家庭状况、择业标准、就业态度等方面提问,还算全面吧?”
部分调查结果
陈岑说,现在一些企业、单位在招聘条件上都会写上男性优先,因此客观上使女生处于弱势,这是女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客观原因,但女同学自身的择业观肯定也是造成这种难的原因之一。“这是我们在调查前的一个假设,调查后也得到了部分证实。”
陈岑说:“虽然调查没有同时在男大学生中进行,但在在分析调查资料时,我们有意识地进行了男女生就业观念的对比。”结果同学们发现,女同学在寻找就业岗位时还真的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是就业中对学校、父母、亲友有较高的依赖性。从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中看出,无论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的学生,大部分都把回家乡作为首要选择,她们更愿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工作,因为有父母亲朋可以帮忙,同时可以消除新环境带来的不适应,这也反映出她们的适应能力较弱;
误区之二是闯劲不足。调查中有47.3%的人选择将来在事业单位工作,而只有6.8%的人选择将来自主创业,其中在来自农村的学生中仅有4.5%的人希望将来自主创业,而这一比例在城市也只占10.3%,说明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很弱,不愿意或不敢独自打拼,缺乏自信与胆识,这也再次反映出她们依赖性很强,宁可选择一份低收入的稳定工作也不愿去冒险。
误区之三是缺乏自信。在女大学生选择就业单位的标准时,考虑工作环境的占67.8%,同时也注重工作的保障性与稳定性,她们害怕就职于条件艰苦的环境,不敢做冒险性的工作或自主创业,主观上缺乏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且大部分都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不自信,认为缺乏竞争力。在后来的个别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学化学化工类、机械类的女大学生对将来的工作更不自信。
不过,调查也发现女大学生的就业观是是比较务实的。在选择用人单位时,考虑因素的顺序基本相同。依次为:行业发展前景,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工作的保障性与稳定性,施展才干,晋升的机会,所在城市,专业对口,工作能否与个性匹配,工作挑战性,知名度,出国机会,解决户口,招聘广告与招聘会规模。这说明女大学生眼光比较长远。同时,对于薪酬等方面的要求,被调查者也普遍要求不是很高。“这一方面是她们缺乏自信的表现,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务实的态度。”陈岑说。
研究还在继续
陈岑告诉记者,同学们的这一课题是校级学生科研立项课题,学校给予了充分的支持,还专门指派了方翰青副教授做他们的指导老师。“我们的这一课题的正式名称叫《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观比较研究》,现在的调查报告还只能算是阶段性的成果吧。”
事实上,同学们在对本校学姐们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还到大学城的几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现在,同学们正在进行数据的对比分析,准备开学后发布成果。“我们知道,我们的调查可能会有一些局限性,所以在暑假里,我们会在各自的家乡寻找一些学姐做个别的深入访谈,来充实完善调查报告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