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人才特别是青少年成才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制约因素。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使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已逐步成为社会的共识和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可见,当前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实践和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呼唤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社会环境中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还比较多:校园内学生之间竞争激烈,加上父母对子女的过高期望,使学生们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荷,特别是学校长期以来关注学生文化素质而忽视学生心理素质,学校德育工作也比较重视学生诸如勤奋、守纪、听话、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优良品质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一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心理品质如敢于进取、不断创新、独立自主、与人和谐相处等的培养,造成一些学生高分低能,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敏感,严重的还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为防止学生各种异常心理及相应行为的发生,为社会培养出跨世纪的合格人才,我校积极开展了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学校综合性心理教育是指学校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下,学校教育工作者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应用心理学原理与相关学科心理理论与技巧,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科教育,因为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时间占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五分之四。这就要求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工作,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潜在的心理因素,适时、适度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科教师是学生道德上、心理行为上的指路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