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研究性学习已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并指出“研究性学习”应有以下三个特点:(1)开放性:主要指的是学习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社会与生活,因此涉及的范围广泛,可以是多学科综合,也不局限在课堂,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2)探究性:主要指学习方式不是被动记忆,而是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自主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3)实践性: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改革思路,并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上述改革举措体现了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的“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这一切都说明了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基础教育的改革已经从考试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发展到开始发动教学的模式改革。以“研究性学习”为标志,从传统的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新的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基本要素。
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法)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两位教授伯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