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结构的主要环节
安排文章结构,要把握好哪些环节呢?一般认为,主要是这样四对八个环节: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主次和详略、开头和结尾。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层次和段落
(一)层次
1.层次的含义
层次又称“部分”、“大段”、“逻辑段”等,是小于篇、大于段(有时也可以等于段)的结构单位。在公文中,它可以像篇和段一样,有明确的外部标志,如章程、条例等法规类公文,由“总则、第一章、第二章……附则”来构成,清晰地显现出层次来。它也可以没有明确的外部标志,但人们在阅读时,仍然能够区分出来,因为不同层次承担着文章内容展开的不同步骤。
层次是结构诸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性,主要通过层次安排得以实现。
2.公文层次的两种基本形态
公文的层次安排,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并列式,一种是递进式。
开头通常是总述或总论,它自成一个层次。主体部分的各层或分述或分论,不是呈现并列形态,就是呈现递进形态。
对事物几个不同侧面的考察,对事件发生的几种不同原因的分析,对法规中不同条文的陈述等等,都将形成相互并列的不同层次。
如果是从事物的表象逐步深入去探索其本质,每一个深化的阶段就形成一个层次,各层次之间就是递进形态。从原因出发推导结果,或者反过来从结果出发寻找原因,也会有步步深入的过程,也是递进形态。另外,文章在偏重于记述事件或过程时,按照事实发生的先后顺序表述,事件的阶段性也必然会形成层次,各层之间也属于递进形态。
(二)段落
1.段落的含义和作用
段落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自然段,它是小于层次(有时也会有一个段落自成一个层次的情况)大于句子的结构单位。它有着段首空两字,段尾另起行的外部标志。
段落的划分使文章的结构更明晰、醒目。古人写文章不分段落,给阅读造成的障碍是显而易见的。
2.划分段落的注意事项
相对于层次的安排,段落的划分比较容易一些。只需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保持段意的单一性。
一篇文章只能办理一件事务,只能有一个中心话题,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一个层次也是如此。对于一个段落而言,当然要遵循相同的原则。除过渡段承上启下,内容可以不单一外,意义段都不应违背这一原则。
其次,注意段意的完整性。
只有单一性还不够,如果一段话的意思没有表达完整就煞了尾,读者不知所云,也是结构的严重失误。
其三,段落安排要长短适度。
段落多长才合适?这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如果一段文字有七八百字还不分段,读者就很难把握作者的思路和内容的步骤了。相反,段落都只有一两行文字,那又将思路切割的七零八碎的,读者也难以接受。一般地说,长到三四百字,短到三四十字,都是比较合适的长度。但特殊情况可以例外。
还要注意长短标准的统一问题。有人写文章,思路连贯性强,段落较长;有人写文章,思路跳跃性强,段落较短,只要在一篇文章中前后统一,这都不是什么缺陷。但是,如果在一篇公文之中,分段不是采用一个标准,形成了文章前后风格的不一,那就是缺陷了,必须防止。
二、过渡和照应
(一)过渡
1.过渡的含义和作用
过渡就是在段落之间、层次之间进行衔接的形式或手段。
依照我们前面讲过的层次和段落的理论,文章是由若干“板块”构成的。那么,在板块与板块之间,必然会有一些缝隙,使文气不能顺畅地通达。这样,作者就必须在板块之间铺路搭桥,以便文气畅达,前后文浑然一体。用于承前启后的形式和手段,就是过渡。
公文在总论(或总述)与分论(或分述)之间,一般需要过渡;分论(或分述)之间,有时也需要过渡。
2.过渡的方式
过渡的方式有三种。一是过渡段,二是过渡句,三是关联词语。
如果前后文内容差异较大,要安排一个段落承上启下,这个段落就叫过渡段。过渡段不是独立的意义段,主要功能不是表达意义,而是完成内容的转换。
过渡句或出现在上层上段末尾用以“启下”,或出现在下层下段开头用以“承上”用关联词语过渡,常用的词语是“因此”、“但是”、“然而”、“总之”、“综上所述”等等,一般出现在下层或下段起首。
(二)照应
1.照应的含义
照应就是文章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照和呼应。
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的前后内容有着紧密的关联。缺乏内容的前后关照和脉络的前后呼应,文章就会散乱、松懈。合理地运用照应的手段,不但能使文脉贯通,结构严谨,还能使文章中某些关键的内容得到强化。
2.公文中照应的常见形式